About Me

My photo
我...平凡、渺小,现在当特殊儿童教育老师,同时也是心理治疗师。我醉心于心理学,修读辅导和心理学课程,想成为别人的祝福,帮助人活得健康,心灵自由,让生活更姿彩,让生命更亮丽......

7.4.09

柯柏道德发展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柯柏 (Lawrence Kohlberg) 是续皮亚杰 (Jean Piaget) 的认知发展论(Cognitive Psychology)与艾力森 (Erickson) 的心理社会发展论(Social Development) 之后,进一步的将以上这两者心理学综合而发展了他的道德发展论 (Moral Development)。其研究注重于人在道德行为方面的发展。

什么是道德发展论呢?当我们说到“道德”,即知道“它”是离不开一个人在生活上的行为。一般上,当小孩上小学一年级直到中学时,都会遇到学校安排修读“道德”这一门科目的,基本上课本上所教导的便是《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人应该这样作,还是那样作。》然而,《道德》是否真的只是局限于此而已?笔者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能发展到什么阶段是与其认知与性格上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不单如此,道德还与宗教拉上关系,因为凡是超出道德范围的,就被人称为是“恶行”或“犯罪”的案例。

那么柯柏所研究的道德发展论究竟是什么理论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柯柏的道德发展论。 柯柏首先分析了道德教育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知行不一,他认为道德发展的关键是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不对”的回答;判断形式是以判断的理由以及其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来决定。柯柏认为,一般上一个道德问题都只有三种可能性的答案,就是:肯定、否定和犹豫不决。

使用故事-道德两难(Moral Dilemmas 柯柏选择了古代哲学家经常采用的"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及成人对道德判断上的工具。

柯柏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海因兹的太太患了癌症, 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 就是本城 一个药剂 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200元,但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的十倍就是 2000元。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 才筹得1000元。海因兹不得已, 只好告诉 剂师, 他的妻子快要死了, 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 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 不肯并明示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只好为妻子偷药。

讲完这个故事, 主试者就向被试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1. 海因兹是否有权偷药?

2. 他是否侵犯了药剂师的权利?

3. 法官应该怎样判他的刑? 为什么? 等等。

柯柏根据所编制的两难故事中的问题既推论出有关儿童与成人对道德判断的水平。

下表即是柯柏关于人在道德判断各个阶段的界定及其特点。

43

Level

Stage

Pre-conventional

of morality

前习俗道德期

9岁以下)*

1

避免惩罚与服从权威取向

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

2

相对功利取向

(现实的个人主义)

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

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

习俗道德期

(10-20)

3

寻求认可取向

(和谐人际关系取向)

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

4

遵守法规取向

(社会体制取向)

遵守社会规范,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

Post-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

后习俗道德期

20岁以上)

5

社会法制取向

(基本人权和社会契约取向)

了解行为规范是为维持社会次序而经大众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众共识社会规范是可以改变的。

6

普遍伦理取向

(普通正义原则)

道德判断是以个人的伦理观念为基础。个人的伦理观念用於判断是非时,具有一致性与普遍性。

(采自Kohlberg1969

*表中三期所列年龄并非严格划分,只是概约区别。

柯柏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发展要依循序渐进的经过这几个阶段, 不能超越。而只有少数人能达到第5 的阶段, 至于达到第6 阶段的更是少之又少。

25.3.09

恐惧的真面目

恐惧,是因为察觉事情超出自己所掌控, 恐惧,是因为某些事将违反了心理意愿, 恐惧,是因为预知自己的能力原来有限, 恐惧,它会让人无助, 会让人六神无主, 会让人失去信心和勇气, 会让人陷于无法自拔的痛苦中, 恐惧,在不知不觉中成形, 在心智中隐藏, 在事件后爆发 恐惧,原来并不可怕,只是人类的掌控欲太强, 觉得所有事情必须和心理想的一样, 一旦超出范围,自己便即刻受到侵犯和伤害, 因此,若要不被恐惧所捆绑,就必须懂得放下, 宽容的接纳,一切现实。

8.3.09

放弃 VS 不放弃

杏林子的书, 让人越看越有味道... 我觉得我能感觉她的心情, 历尽身体的痛苦,仍然不放弃, 我真是佩服她.. 有一篇文章提到,断腿的蚱蜢,在草丛中慢慢的跳远,我突然醒觉... 是啊! 动物本来就有求生的本能, 他们不会因着身体残废或受伤而"放弃", 他们不会因着不顺利而沮丧,他们不会因着挫折而节食. 但...我们人, 却是那么容易放弃, 放弃自己, 放弃理想, 放弃奋斗, 放弃未来, 也放弃生命... 那岂不悲哀吗?人类的抗逆力啊, ,好象越来越单薄了, 下次想放弃的时候, 想一想...断腿的蚱蜢, 就可以了.

7.3.09

完行治疗解决未了情意结….

某天P小姐来找我,她来见我的时候,并没有说出要解决什么,只告诉我有些事情还未做到,来见我想谈谈,放松自己。于是我带她放松,然后很自然的使用一个技巧就是《说故事》。 她开始进入状况,情绪起伏很大,我意识到她在潜意识中想起已故的妈妈,这股思念令她久久无法释怀。于是带领她,让她与妈妈“再次见面”,让她有足够的时间,抱着妈妈,跟妈妈说话,也让她想象妈妈会跟她说什么。她在潜意识中处理了她与妈妈的未了情意结,最后愿意好好的活下去,因为她深信,这是妈妈对她最后的心愿。处理之后,她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并且不住的感谢我,还说这是她今年收到最好的礼物。 以上的技巧属于菲兹士。波尔士(Fritz Perls)的完行治疗法(Gestalt Therapy)。完行治疗法是帮助当事人处理和解决心中还未完成之事或未了之心结,让当事人不会因着某些事情而影响日常生活,也让所有生命中的遗憾或内疚得以透过完行治疗法而得到处理和解决。 在说故事环节中,由于P小姐心中刚好有未了之情结,便很快在治疗中浮现,当我一步一步的带领她去处理内心深处的心结后,她就能因此得到释怀,不再被情绪影响,也不会耿耿以怀了。

27.2.09

七情六欲

爱~使一个人感到幸福快乐, 恨~会使人人心理生出恶毒, 愤怒~会让人失去理智, 冷静~能使人作出对的决择, 惧怕~会促使人失去信心, 勇敢~是人能面对问题的力量, 消极~使人失去价值感, 积极~让人看见方向,宽恕~让人得到释放 ...心啊! 你要抓住那一个?

17.2.09

懂得自己治疗自己

最近重看<我的名字叫金三顺>, 朋友问我为何喜欢这部戏. 因为...戏中有几个片段是我很喜欢的... 剧中的女主角,金三顺... 一个简单的女人, 没有美丽的样貌, 没有高等的学位, 没有高贵的气质或家庭, 但却是个积极生活的人. 会把心情融合在蛋糕里, 会认真看待自己的人生, 会在爸爸亲手做的花园荡楸迁, 天快亮的时候,做蛋糕,喝咖啡来思念父亲,这样来治疗自己.... 面对一个没有答案的爱情,独自一个人,上山...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情感,为自己的人生和爱情做个了断... 她希望从此蜕变,重新生活 金三顺的魅力,在于她不放弃,但也不强求, 喜欢这部戏, 因为喜欢看这样的女人, 一个懂得自己治疗自己的<金三顺>也是现在社会需要的...

2.2.09

我们是这样长大的~ 个人的发展心理

发展导论 • 在生命的不同时期,人们在一些方面显示出一种内在的持续性,在其他方面则不断改变。 • 学习发展的人想知道影响每个人的因素,以及为什么每个人都会发展成不同于他人的情形。 发展的面向 • 身体的发展:身高、体重、动作能力的变化,脑部发展及和健康有关的一切身体发展 • 智能的发展:学习、记忆、分析、思考语言,并和个人情绪、动作有密切的关联。 • 人格、社会的发展:处理外界事物、与人相处的独特方式,以及我们种种情绪。 人生8个时期的主要发展 A。出生前阶段(受精至出生): • 形成基本的身体结构和器官 • 身体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 极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B。婴幼儿时期(出生至3岁): • 新生儿无法独立,但已具有能力 • 所有感官出生时便开始运作 • 身体成长和动作技能发展迅速 • 出生数周内出现学习与记忆的能力 • 将满岁时,形成对父母和他人的依附 • 第2年开始发展自我意识、理解和言语迅速发展 • 对其他小孩产生兴趣 C。儿童期早期(3至6岁): • 家庭仍是生活重心 • 力量和大小动作技巧增进 • 独立、自我控制、自我照顾的能力增加 • 游戏、创造性、想象力变得更精巧 • 认知不成熟,导致许多对世界不合逻辑的看法 • 行为大部分自我中心,但对他人观点的理解也 渐发展 D。儿童期中期(6至12岁): • 同伴成为生活重心 • 儿童开始作逻辑思考,但大部分为具体思考 • 唯我观渐消失 • 记忆和语言技巧增进 • 认知的进步提高了由正式教育受益的能力 • 自我概念发展,影响自尊 • 身体成长减缓 • 力量和运动技能增进 E。青少年期(12至20岁): • 身体改变迅速、明显 • 达到生殖成熟 • 寻求认定成为重心 • 发展抽象思考以及使用科学推理能力 • 同伴团队有助于发展并测试自我概念 • 与父母关系大致良好 F。成年前期(20至40岁): • 作有关亲密关系的决定 • 大多数人结婚、当父母 • 身体健康处于巅峰,而后逐渐下降 • 作职业选择 • 认定感持续发展 • 智力能力出现新的复杂性 G。中年期(40至65岁): • 追寻人生的意义成为重心 • 身体健康、活力和能力出现衰退 • 女性经历停经 • 智慧和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高;但解决新奇问题的能力下降 • 照顾子女与老年父母的双重责任带来压力(上有老,下有少要顾) • 孩子若已成长离家而形成空巢期 • 女性一般变得坚决、男性变得较亲切、富于表达 • 有些人事业和赚钱达到能力的顶点,有些则出现心力耗竭的情况 • 少数人有中年危机 H。老年期(65岁以上): • 虽然健康与身体能力衰退,但多数人仍属健康、活跃 • 多数人保持心智灵敏 • 反应时间变慢影响了许多方面的运作 • 需调适多方面的损失(如失去所爱的人、身体机能损失) • 退休带来闲暇、但收入可能减少 • 需找出生命意义以面对接近的死亡 心理年龄的发展 婴儿(共生性联结) • 我是你 • 年龄: 0-9个月 • 发展之两极性:基本信赖与不信任相对 • 自我之能量:希望 • 力量:存在 • 人际关系问题:健康的自恋;共依存 幼儿(相反联结) • 我是我 • 年龄: 9- 18个月大(探索期) 18月- 3岁(分离期) • 发展之两极性:自治性与羞辱和怀疑性相对 [1] • 自我之能量:意志力 • 力量:感知与行事 • 人际关系问题:心理诞生;抗依赖 学前期(早期身份) • 我是某人-男或女 • 年龄: 3- 6岁 • 发展之两极性:创造性与罪恶感相对[2] (会想:“我做到也!”达不到:罪恶感) • 自我的能量:目标 • 力量:想象与感受 • 人际关系的问题:独立 学龄期(潜伏期) • 我有能力 • 年龄: 6岁到思春期 • 发展之两极性:勤奋与觉得差人一等相对 • 自我的能量:能力 • 力量:知晓、学习 • 人际关系问题:共依存;合作 青春期(重生) • 我独一无二的自己 • 年龄: 13- 26岁 • 发展之两极性:辨识身份与角色混淆相对 • 自我的能量:忠诚 • 力量:来自重生 [3] • 人际关系问题:由家庭中独立 •成年期( 26- 40岁): 爱的力量 •中年期 ( 40- 65岁):关怀的力量 •晚年期( 65岁以上):智慧的力量 [1] 开始想要管理自己,凡事要自己做,此时不可被羞辱,否则影响其“意志力”,以后会变得十分软弱或十分刚硬。责罚要在三岁以后。 [2] 会想:“我做到也!”达不到:罪恶感=“我的错!” [3] 能力 = 转化成身份的认同。

20.1.09

人生旅途

快乐时觉得人生旅途太短, 悲伤时觉得路好长... 我常问上帝 : 怎么我的生命要经历那么多呢? 有时我真的喘不过去来了, 还有多少? 多久呢? 可不可以平凡点. 低调点, 风平浪静点呢? 一些时候,我也会呐喊, 上帝啊! 够了, 不要那么多...那么重...那么快....好吗? 直到...我面对心灵痛苦的人, 我才明白, 他把我放在不同的环境, 面对不同的考验. 原来...不知不觉, 我已变得坚强, 积极了, 更熟练, 更重要的是..... 我终于了解痛苦人的心情, 终于体会那种情绪, 同时, 我也学会...重要不是如何死去, 而是如何活着.... 我们都不孤单, 我们都在同一条跑道上, 所以...彼此勉励加油,向前奔吧!

7.1.09

沙箱疗法

沙箱疗法(sand play technique,又称沙盘疗法或箱庭疗法 )是游戏疗法的一种,起源于欧洲,在日本得以广泛应用与发展。   1939年,英国儿科医生劳恩菲尔德(M. Lowenfeld)在给儿童做咨询的时候,发现儿童在游戏中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当给孩子们提供玩具、模型和沙箱的时候,孩子们就能做出令人兴奋的作品。  劳恩菲尔德将自己这个发现命名为“世界技法”,这名字是一儿童在游戏中自然说出来的,确实,她希望可以让孩子通过游戏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孩子来讲,因为自由,所以可以从某种程度反映他们的世界。后来,瑞士的精神分析学家考尔夫师从劳恩菲尔德,在学习了“世界技法”的同时,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结合,发展了沙箱疗法。   面对孩子的时候,治疗师常常不需要指示语,因为对孩子来说,玩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对于成人,治疗师通常只给这样一句指示,“请用沙子和玩具,在箱子里做个什么,做什么都可以。” 在沙箱中塑造起来的世界,也许正是孩子心中对世界的想像与渴望。在指尖与沙子抚摩与建设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得到肌肤上的抚慰,更能在眼前将想像具体化。  但准确来说,沙箱疗法不是心理测验,而是心理咨询与治疗。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建立相互接纳、相互信任的关系相当重要。在来访者制作过程中,治疗师不仅要去陪同、尽量接纳、同感,不仅要分析,而且要将来访者的每次作品都保存记录下来,要关注作品之间的变化、相互联系与发展的可能性。    根据传统的空间象征理论,左和右意味着无意识与意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上和下意味着精神和肉体、未来和过去、父亲和母亲。我们常常将沙箱作品的左侧看成人的内心世界,无意识世界,右侧看成外在的世界,意识的世界。也有的治疗师将左右对应为过去和未来、母性和父性的看法。在从内在世界向外在世界、过去向未来的新的可能性开发过程中,来访者常常使用沙的下角。左下角常常意味着可能性、发展的源泉。  将玩具摆放在沙箱外面意味着什么呢?对来访者来讲,常常意味着难以容忍的心理内容。当然,也要看什么时候将玩具放在沙箱外面,那些原来放在里面,后来又被拿出去的玩具,最值得研究,说明来访者自己也不清楚。有个强迫症的患者,由于不能将大小的玩具摆放到完全平衡,就将所有的玩具都放在外面,只将沙子铺得异常平整,他的构图也反映他的强迫倾向。   业内人士认为沙箱对于改善自闭、过动症,减低攻击行为、情绪爆发,增加口语沟通,自我概念的提升,情绪适应和人际关系的调试均有一定的效果。  

1.1.09

新的一年

我的2008年,过得不是很好,也并不顺利,现在都已成为过去。 感谢上帝,让我找到这一份好工作,轻松又愉快,最主要的是能够学习那么宝贵的知识。 2009 年我设立目标,但我更求上帝的同在,因为没有了他,我真的活不下去了,我实在需要他。 昨天牧师讲的道深深感动我,我知道... 今年,上帝一定会带领我的,因为他知道,我所求的,都是他国度的事情。 无论是服事、家庭、工作和经济,他都会让我经历他...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