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Me

My photo
我...平凡、渺小,现在当特殊儿童教育老师,同时也是心理治疗师。我醉心于心理学,修读辅导和心理学课程,想成为别人的祝福,帮助人活得健康,心灵自由,让生活更姿彩,让生命更亮丽......

7.4.09

柯柏道德发展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柯柏 (Lawrence Kohlberg) 是续皮亚杰 (Jean Piaget) 的认知发展论(Cognitive Psychology)与艾力森 (Erickson) 的心理社会发展论(Social Development) 之后,进一步的将以上这两者心理学综合而发展了他的道德发展论 (Moral Development)。其研究注重于人在道德行为方面的发展。

什么是道德发展论呢?当我们说到“道德”,即知道“它”是离不开一个人在生活上的行为。一般上,当小孩上小学一年级直到中学时,都会遇到学校安排修读“道德”这一门科目的,基本上课本上所教导的便是《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人应该这样作,还是那样作。》然而,《道德》是否真的只是局限于此而已?笔者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能发展到什么阶段是与其认知与性格上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不单如此,道德还与宗教拉上关系,因为凡是超出道德范围的,就被人称为是“恶行”或“犯罪”的案例。

那么柯柏所研究的道德发展论究竟是什么理论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柯柏的道德发展论。 柯柏首先分析了道德教育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知行不一,他认为道德发展的关键是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不对”的回答;判断形式是以判断的理由以及其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来决定。柯柏认为,一般上一个道德问题都只有三种可能性的答案,就是:肯定、否定和犹豫不决。

使用故事-道德两难(Moral Dilemmas 柯柏选择了古代哲学家经常采用的"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及成人对道德判断上的工具。

柯柏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海因兹的太太患了癌症, 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 就是本城 一个药剂 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200元,但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的十倍就是 2000元。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 才筹得1000元。海因兹不得已, 只好告诉 剂师, 他的妻子快要死了, 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 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 不肯并明示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只好为妻子偷药。

讲完这个故事, 主试者就向被试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1. 海因兹是否有权偷药?

2. 他是否侵犯了药剂师的权利?

3. 法官应该怎样判他的刑? 为什么? 等等。

柯柏根据所编制的两难故事中的问题既推论出有关儿童与成人对道德判断的水平。

下表即是柯柏关于人在道德判断各个阶段的界定及其特点。

43

Level

Stage

Pre-conventional

of morality

前习俗道德期

9岁以下)*

1

避免惩罚与服从权威取向

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

2

相对功利取向

(现实的个人主义)

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

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

习俗道德期

(10-20)

3

寻求认可取向

(和谐人际关系取向)

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

4

遵守法规取向

(社会体制取向)

遵守社会规范,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

Post-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

后习俗道德期

20岁以上)

5

社会法制取向

(基本人权和社会契约取向)

了解行为规范是为维持社会次序而经大众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众共识社会规范是可以改变的。

6

普遍伦理取向

(普通正义原则)

道德判断是以个人的伦理观念为基础。个人的伦理观念用於判断是非时,具有一致性与普遍性。

(采自Kohlberg1969

*表中三期所列年龄并非严格划分,只是概约区别。

柯柏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发展要依循序渐进的经过这几个阶段, 不能超越。而只有少数人能达到第5 的阶段, 至于达到第6 阶段的更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