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我和同学互相帮对方做了 [理解层次贯通法] 治疗,目标 是怀孕,结果3个月后,她怀孕了,我则等到
3年后才怀孕。虽然迟了些,但我理解其实当时的我的目标还未清晰。但我依稀记得,另一次那位同学帮我做理解层次法时,走到身份阶段,所看到的
metaphor 并不符合自己的目标,而是看见穿着毕业袍的自己,故知道内心真实的目标是希望进修念书, 2010 年, 我终于又去念书了,2011
年修完课程。所以我相信,内心潜意识所蕴含的力量,我相信做决定之前,必须先安静自己,让内心那股热诚向自己说话,如此要达成目标的几率会比较高。
几个月前我面对一些抉择时,突然想走一次理解层次贯通法,但同时想要找一位有功力同时又可以保守秘密的执行师,可能也不简单。搁置了一些天,某天突然灵感来了,把艺术治疗的方法轮加上NLP的步骤,稍微更改一下,结果可以自己为自己做。于是事就这样成了,我不但为自己解决了抉择的迷惑,同时还取得一个崭新的治疗法。所以别小看你内在的潜能与力量,它可不是你所想象得“那么小”哦。
Esther in Therapy 聆静辅导室
Provide Counseling & Therapy for children and adults, NLP short courses, 提供辅导与心理治疗、身心语法程式学短课程、自我成长和激励课程.
About Me
- 聆静辅导室
- 我...平凡、渺小,现在当特殊儿童教育老师,同时也是心理治疗师。我醉心于心理学,修读辅导和心理学课程,想成为别人的祝福,帮助人活得健康,心灵自由,让生活更姿彩,让生命更亮丽......
17.3.13
9.9.10
教孩子为自己的错道歉
小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霸王”,到外面玩时,不是推倒邻家妹妹,就是一脚踢哭比他大的小哥哥,妈妈总是不停地应付小龙闯的祸,可小龙自己连个“对不起”都不说。
一次,爸爸带小龙到叔叔家做客,小龙和妹妹一起玩“过家家”,玩着玩着,俩人就为谁扮演警察而吵起来,小龙一把将妹妹推倒,妹妹哭着向小龙的爸爸告状:“他欺负我!”爸爸拉过小龙要他向妹妹道歉,小龙不说话。眼看爸爸伸出手就要打自己了,小龙不服气地拉着长声说:“我错了,哼!”看着小龙一副不知错的模样,爸爸真是又急又气。
专家诊断:
幼儿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责任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认识不足,不知道改正。随着道德感、羞耻感等高级情感的发展,幼儿将逐渐学会知错就改。父母应正确对待幼儿所犯的错误,避免使用责骂、逼迫等粗暴方式,这不仅不会帮助幼儿认识错误,反而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
教您几招:
1、让宝宝学会认错。宝宝没有学会道歉,可能是因为不懂得是非概念,不知道生活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改正错误。因此,父母切不可对宝宝动辄责备,应耐心地告诉宝宝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认错需要一定的勇气。宝宝不敢认错,可能是害怕承担后果,父母应给宝宝一种安全感,告诉宝宝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只要改了就是好宝宝,避免宝宝产生畏惧感。
2、宝宝犯错要及时纠正。当宝宝做错事时,父母应及时地给予教育并纠正,让宝宝知道错误不是不可挽救的,只要改好了,就可以得到原谅。父母千万不要在宝宝做错事后,一味地批评、指责宝宝,这样易导致宝宝产生逆反心理,以后犯错时就会总想找借口推托。对懂得道歉但又频繁犯错的宝宝,父母不仅要注意宝宝的言语道歉,更要关注宝宝改正错误的行为。因此,如何处理宝宝所犯错误的方法,比宝宝犯的错误更值得父母思考。
3、父母应学会向宝宝认错。传统的家庭观念认为父母向宝宝道歉,会丧失自己的威严,所以,不少父母为了维护作为大人的面子,仍然坚持即使做错了也不向孩子认错。
研究显示,父母向孩子认错,不仅可以融洽家庭关系,并且可以用现身说法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有错的时候,认错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父母向宝宝认错,不仅不会因为认错而丧失尊严,反而会让宝宝更加尊敬。
文章载录取自:网站作者:佚名
一次,爸爸带小龙到叔叔家做客,小龙和妹妹一起玩“过家家”,玩着玩着,俩人就为谁扮演警察而吵起来,小龙一把将妹妹推倒,妹妹哭着向小龙的爸爸告状:“他欺负我!”爸爸拉过小龙要他向妹妹道歉,小龙不说话。眼看爸爸伸出手就要打自己了,小龙不服气地拉着长声说:“我错了,哼!”看着小龙一副不知错的模样,爸爸真是又急又气。
专家诊断:
幼儿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责任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认识不足,不知道改正。随着道德感、羞耻感等高级情感的发展,幼儿将逐渐学会知错就改。父母应正确对待幼儿所犯的错误,避免使用责骂、逼迫等粗暴方式,这不仅不会帮助幼儿认识错误,反而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
教您几招:
1、让宝宝学会认错。宝宝没有学会道歉,可能是因为不懂得是非概念,不知道生活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改正错误。因此,父母切不可对宝宝动辄责备,应耐心地告诉宝宝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认错需要一定的勇气。宝宝不敢认错,可能是害怕承担后果,父母应给宝宝一种安全感,告诉宝宝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只要改了就是好宝宝,避免宝宝产生畏惧感。
2、宝宝犯错要及时纠正。当宝宝做错事时,父母应及时地给予教育并纠正,让宝宝知道错误不是不可挽救的,只要改好了,就可以得到原谅。父母千万不要在宝宝做错事后,一味地批评、指责宝宝,这样易导致宝宝产生逆反心理,以后犯错时就会总想找借口推托。对懂得道歉但又频繁犯错的宝宝,父母不仅要注意宝宝的言语道歉,更要关注宝宝改正错误的行为。因此,如何处理宝宝所犯错误的方法,比宝宝犯的错误更值得父母思考。
3、父母应学会向宝宝认错。传统的家庭观念认为父母向宝宝道歉,会丧失自己的威严,所以,不少父母为了维护作为大人的面子,仍然坚持即使做错了也不向孩子认错。
研究显示,父母向孩子认错,不仅可以融洽家庭关系,并且可以用现身说法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有错的时候,认错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父母向宝宝认错,不仅不会因为认错而丧失尊严,反而会让宝宝更加尊敬。
文章载录取自:网站作者:佚名
Labels:
教育
5.9.10
17.6.10
动作协调困难(Dyspraxia)
动作协调困难(Dyspraxia),又名“发展性协调困难”(Development Delay)。患者无论在动作、口语、书写、表达和组织上都会出现障碍和困难。患此病症的人往往在动作上显得笨拙,手脚不灵活。不但如此,甚至连握笔写字或画画的动作均也不协调,就被称为“书写困难”。 手脚不灵活也在程度上有所不同。有些孩子只在精细动作上有问题,有些只在大的肢体动作上(例如:接球、丢球,还有跑步等等的不协调),有些孩子则是两者皆有。动作协调困难的症状随着年龄和成长状况有所不同。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在绑鞋带、扣上衬衫的纽扣、拉裤子的拉链……上表现笨拙,而且进步缓慢;至于年龄稍大的孩子可能会有拼图、组建模型、打球、打字或书写的问题。 在爬行上他们的姿势怪异、缺乏爬行、或天生扁平足者,有较高比例会产生学习迟缓的现象。虽然这些技能随着年龄还是会慢慢有所成长,但由于落后同龄一至两年的发展,会造成心理层面的冲击,形成自信心不足、容易有挫折感与疏离感。在口语上有明显的障碍,被称为“口语协调困难”或“表达协调困难”,比如出现说话结巴或是含糊不清的状况,导致不明就里的人误会他们。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全世界有6-8%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协调困难。如果把评判标准放得更宽,有其它的机构或学者,甚至估计有10-20%。肢体协调困难常常会导致一个人的身体左边和右边,或是上半身和下半身不协调。使得有肢体协调困难的人尽量避免从事跟运动有关的事,尤其是球类运动。有时候,肢体协调困难的人也会有对光、触觉特别敏感。 我有两位 学生是 Dyspraxia 儿童,我觉得他们是与众不同的、可怜的、他们的世界是孤单的,看着他们,就会联想到中风的病人那样,口齿不清、动作缓慢,不协调、口水不自禁的流出来,身体足部有明显倾斜,走路无法平衡,对于普通人,也许绑鞋带、扣钮扣、吃东西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对于他们,就连简单到要将食物的胶带打开,都是非常困难的动作。身体无法蹲下、发音无法准确、做数学的时候,口里数着 4,却会写下14,因为他们脑部传达信息的地方出现问题,所以身体不听头脑的指挥,常常身不由己的犯错。 面对他们,家长和老师需要忍耐、需要更多的爱心、更多的体谅、更多的智慧、更多的陪伴。。。。最终,他们一定会因为你的付出,改变和进步。。。。为着可怜的孩子祈祷吧,每天存有盼望的祝福他们。
Labels:
教育
认识精神分裂症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的发病年龄通常出现在青春期到20几岁的年轻人。 因此,早期发现的关键多是家人。 遗憾的是,一般人对于精神分裂的无阶及偏见,常是造成患者延误就医的原因。 家人要注意的症状 1.不想做任何事。 2.无法集中精神。 3.觉得自己不是自己。 4.不想与人交际、无法与人打成一片。 5.没有信赖的朋友、疑心病重,总是将人往坏处方面想。 6.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相信心电感应及迷信并影响到言行举止。 7.情绪起伏激烈。 8.难以沟通或不通情理。 9.没有生病的意识。 10.缺乏真实感。 11.失眠。 主要症状: 1.出现幻听 - 旁人没有说话,患者却听到声音,内容多半是:别人在说他的坏话、或命令他等。 2.出现妄想 - 患者相信一些不太可能的事情,即使旁人一再劝说,当事人仍无法纠正过来。 妄想内容包括《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嫉妒妄想》。 《关系妄想》:觉得别人的一举一动都跟自己有关系。 《被害妄想》:认为自己跟太空人有通讯…(又超能力…) 《嫉妒妄想》:认为自己是神或配偶有外遇… 根据DSM-IV精神分裂的诊断: 1.妄想 2.幻听 3.讲话没有章法 4.行为举止怪异或是僵直 5.情绪平淡化、缺乏思考、欠缺积极性 精神分裂的过程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会随着过程及恶化的程度出现一些变化。 A.初期: 精神分裂症开始发病的方式有2种: 1.症状明显,旁人很容易注意到。 2.患者从较轻的症状开始发病,不容易察觉,这些轻微的变化包括: a.从前从学校回来后,总是出去玩,最近却开始不出门了。 b.就算朋友打电话来也不接听。 c.青春期却不注意仪容、懒散,有时连澡也不洗。 d.即使跟家人也不怎么说话。 e.课业退步,或工作错误百出 f.无来由不去上学或上课 g.出现睡眠障碍 B.急性期: 1.当精神分裂的症状已经很明显,连旁人也察觉出来,就成为急性期。 2.患者出现幻听、妄想、思考混乱,并说出一些零散、无组织的话,然而患者不觉得自己生病了。 C.恢复期: 1.若患者已经接受治疗,急性期出现的精神状况会有好转的情形。 2.刚开始恢复的时候,患者会呈现出精力大量被耗损的状况,睡眠时间会变长,但慢慢会恢复活力。 3.有些患者可以恢复到跟生病前一样的健康状态,但有些患者会进入慢性期。 D.慢性期: 症状是以负性症状为特征,例如,自言自语、自顾自地笑起来、什么事都不想做、自毙、情绪麻痹、缺乏活力、对周遭没有兴趣、缺乏情绪变化。 治疗的基本原则: 1.像幻听、妄想的治疗是使用抗精神病要的药物治疗为主,此外也会使用缓和患者兴奋状态的药物。 2.然而,抗精神病药一般都有副作用,包括:手指颤抖、想睡觉、引起肥胖、不断想喝水。 家人或照顾者注意事项: 1.患者本人可能会排斥去看精神科,或认为自己没有生病,家人一定要想办法说服患者就医。 2.不住院治疗的病例很多,所以家人必须了解这种疾病以及药物的副作用,也要留意患者是否按时吃药。 3.精神疾病会有反复或复发的情况,家人或照顾者可能因此感到耐心或精力耗损,所以可以参加家庭支援小组,与同遭遇的家庭互相交换讯息、互相支持,已达到减压与自我照顾的目的。
Labels:
教育
7.1.10
认识忧郁症 - 心灵的感冒
忧郁症的特征
家人、朋友等身边的人在一旁看到的忧郁症的症状:
1. 没有活力
2. 看起来总是很忧伤的感觉
3. 常常叹气
4. 动作慢吞吞
5. 优柔寡断、无法下定决心
6. 整天无所事事,总是在睡觉
7. 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工作或念书时会偷懒
8. 不想与人见面
9. 静不下来(坐立不安)
忧郁症的身体症状
1. 睡眠障碍
2. 消化器官症状:茶饭不思、胃不适、大便异常、想吐、腹痛、胀气…
3. 自律神经症状:呼吸困难、压迫感、胸口苦闷、心悸、脉搏异常、频尿/残尿感、口渴、出汗、头晕、头重…
4. 其他:丧失活力,总是感到疲倦、各种疼痛、肌肉酸痛、性欲减退…
5. 这些症状有时健康的人也会出现好几项,而且也不一定影响正常生活,就是说,光看这些症状还是很难判断是否罹患忧郁症。
6. 这些症状中,典型的忧郁症会:
7. 心情“持续忧郁”、“持续不安”、“持续失眠”;在身体方面,会出现懒散、没有食欲、腹泻、便秘、头痛及肩膀酸痛等。
* 这些症状出现的时间和感受的强度都有助于医师做诊断。
* 我们可以根据美国精神医学会 DSM – IV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中的分类与症状作为参考。
* 忧郁症是情绪障碍的一种,还可分为重度忧郁、轻郁症以及未分类之忧郁症。
重度忧郁症
1. 心中充满悲伤、心情郁闷、意志消沉
2. 对过去喜欢的东西不再感兴趣
3. 丧失食欲,或反过来暴食,体重明显变化
4. 失眠或过度睡眠
5. 动作慢、回应少,或反过来焦虑得静不下来
6. 容易疲倦、体力衰退
7. 不断责备自己
8. 集中力与思考力降低,难以作决定
9. 常想到死的问题或想死
如果同时出现 5 项,并持续两个星期以上,在生活中也出现困难,就可能被诊断为重度忧郁。
* 忧郁症也有“日内转变”的现象:早上状态不好,到了下午或晚上时,情况慢慢好转。
* 忧郁症变得严重时,也会出现以下几种妄想:
1. 虚无妄想 - 认为自己的财产或地位会丧失
2. 被害妄想 - 认为自己被欺负
3. 罪孽妄想 - 认为自己的罪孽深重
4. 虑病妄想 - 认为自己已经换上不治之症
DSM-IV 情绪障碍的分类
A.忧郁症(只有忧郁症状):
重度忧郁
轻郁(忧郁症状轻微,但持续2年以上)
未分类之忧郁症
B.躁郁症(有躁症症状的时期):
忧郁症是种什么样的疾病呢?
* 任何人有可能罹患忧郁症,他也被称为心灵的感冒。只要好好的接受治疗,几乎所有的患者都能痊愈。
患者的心情
* 痛苦到要死”
* 每个人都有心情难过的心情,与心爱的人分开、考试失败、工作失败等都会感到非常痛苦及心情低落。但这些一般都只是一时性的心情,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和安慰下,就会慢慢遗忘,不知不觉恢复以往的活力。
* 但是忧郁症患者的这些情绪却是长时间无法消失,而且忧郁的心情和强度非常强烈,甚至痛苦到想死。
* 对于他们,我们要特别注意他们的自杀倾向。
如何引起忧郁症?
与生俱来的个性(遗传)
家庭与社会教育及环境
发展因素(婴幼儿时期)
抗压力低(体质因素)
导致:
压力 ~ 身体疾病 ~ 脑内物质的变化 (神经传导物质中的血清素及正肾上腺素就会极端减少
引发:忧郁症
个性的因素
* 循环性格-拥有豪爽及悲观倾向的性格,摇摆在活泼与缓慢之间。
* 强逼性格-集中力强,对事物执着,做事彻底、一丝不苟,富有责任心、正义感,因此容易太过努力而感到疲惫不堪,进而爆发忧郁症。
*忧郁亲切性格-注重次序,认为事务和人际关系也要有条理,因此对于次序改变、或是消失非常敏感,因此当面临晋升、退休、搬迁、结婚、生子或死别的时候;也容易因为太为别人着想而接受超过自己能力的工作。
压力的因素
* 不同的人在承受压力时会受到当时的情况、环境、成长过程或个性因素影响。
* 然而,我们仍可归纳出一些普遍上令人感到压力的事件:
1. 负面事件(Negative events):负面的事件比正面的事件较能产生压力的重叠,这因为负面的事件让人们觉得需要花费更多的力量来应付。负面的事件也可能造成激烈的情绪反应和身心反应,这可能源于负面的事件有威胁到自我概念或失去自尊的可能。
2. 失控事件(Uncontrollable events):无法预期的事件比能够预期的事件较容易产生压力反应。控制感可以减低压力的生理反应。如果个人可以预测事件的发生,而事件也在控制的范围内,应对压力的能力也会增加。
3. 隐晦的事件(Ambiguous events):隐晦的事件比光明正大的事件较容易叫人感到压力,这是因为隐晦的事件叫人无从回应或采取行动,然而个人却必须费心力去了解潜伏的压力。光明正大的压力事件让人能马上行动,解决问题。例子:工作上含糊的职份。
4. 工作过量(Overload) :工作过量比工作量少比较容易让人感到压力。太多的职务,太短的时间完成工作一般容易叫人感到压力。
5. 压力事件所涉及的人生层面 :一个重视家庭的人面对婚姻危机会比重视事业的人面对相同的婚姻危机更感到压力。我们不该只单一个生活层面或某个人,而是应该扩大生活的层面和支援系统,避免某一件压力事件就足以粉碎全部生活的情况。
忧郁症的治疗
* 在忧郁症的治疗上,药物治疗及正常作息是两大特点,接着才是配合状况采用心理治疗。
* 充分的休息:忧郁症患者不论身心都是极度疲倦、缺乏能量的,若是上班族最好能休假,若是家庭主妇也要休息一段时间不要做家务,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进一步在进行能放松心情的活动和积极运动提升能量。
如何避免忧郁症再度复发?
* 在预防患者复发的方法中,维持药物是很重要的。关于要服用多少药量、服用多久,都必须遵照医生的指示,以避免忧郁症复发。
* 如果了解引发患者爆发忧郁症的导火线,也应该在事前回避那种状况,或事先作好应对的准备,才能预防再度引起忧郁症。
*有些人在忧郁症痊愈后,焦急要赶上落后的工作等,都有复发的风险。最好慢慢步上轨道是很重要的。
家人与周遭人应注意之事项:
* 如果当事人跟平常不太一样,或一直持续这样的情况,都要注意。
* 家人陪同患者就医,让医师能够从其他的人听取病情,或当被诊断为忧郁症后,家人能一起聆听有关治疗方面的重要讯息,对照顾患者商会有很大的帮助。
家人与朋友如何与患者接触?
* 不要“鼓励”患者-因为当患者做不到时,旁人的鼓励反而让他更痛苦。
* 与患者交谈时,尽可能聆听,让患者觉得安心。
* 不要让患者在忧郁期间做重大的决定,如辞职、退学或有关签合约、金钱等事项。
* 注意患者有没有表达出“不想活了”、“活着没有意义”等,要告知医师,同时不要让患者独处,并常常对他说,“我们需要你”、“你很重要”、“不要死”等话语。
参考书目:精神疾病检测百科。主妇友社编。三采文化。2005
Labels:
教育
Subscribe to:
Posts (Atom)